Nature最新: 中国非药物性干预措施有效控制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
近期,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联合美国哈佛大学、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多个研究团队,针对非药物性干预措施(non-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, NPIs)为主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效果研究取得重要进展,研究结果以“Effect of non-pharmaceutical interventions to contain COVID-19 in China”为题,于5月4日在线发表在Nature《自然》杂志(文章链接:https://www.nature.com/articles/s41586-020-2293-x)。
针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,虽然目前尚无特异性的药物和疫苗,但中国积极、果断采取了以非药物性干预措施为主的防控策略,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控制了疫情。
然而,当前仍需要定量评估不同措施的效果,为全球其他国家及时、有效地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提供科学证据。
该研究基于全国人口流动数据(图1),建立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时空传播动力学模型,模拟疫情发展情况,评估不同干预措施的作用,并预测全国在调整防控策略后,下一阶段疫情发展趋势和防控重点。
图1. 2020年1月23日至4月13日及往年同期全国各城市人员流出趋势。(a)全国;(b)湖北省。
研究发现,如果未采取目前的干预措施,截至2月29日全国的新冠肺炎病例将增加67倍(IQR:44-94),达到770万人,其中武汉市增加51倍(IQR 33 – 71倍),湖北其他地市将增加92倍(IQR:58 – 133倍),而其他省份则增加到125倍(IQR:77 – 180倍)。
不同干预措施的作用也有所不同:及早发现和隔离病例可以快速阻断病毒传播,防止更多的感染;减少人群接触、增加人际距离,从长期来看,可以避免更多病例的出现;限制人员出行,减少了从武汉输出的感染人数,避免了病毒传播到更大的范围,减轻了其他地区防控的压力(图2)。
图2. 模型估计不同地区不同干预情景下疫情可能的发展趋势。(a-c)武汉市;(d-f)除湖北外其他省份。
总体上,综合实施以上各类干预措施,能够取得更好、更迅速的防控效果。如果这些干预措施比实际时间晚开展1周、2周和3周,全国病例数将分别增加至3倍、7倍和18倍。
此外,从2020年2月17日开始,中国在努力遏制疫情传播的同时,通过有序取消人员出行限制,逐步恢复经济、教育和社会等各部门的日常服务和生产活动,同时有效避免了疫情反弹。
研究结果表明,中国采取的积极、强有力的综合性非药物性干预措施,在全国不同地区均取得显著的防控效果,有效地阻断了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,遏制了疫情的进一步扩散,为全球新冠病毒的防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。
各国应借鉴中国经验,积极制定、采取并及时调整非药物性干预策略,以最大程度地减少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对健康、社会和经济的影响。
往期推荐
微信学科群:病毒科学(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编,待小编拉入学科群):
小编微信注:添加小编请备注昵称+单位+研究方向